白話經典
念佛三昧如何修?
念佛三昧如何修?
我回憶往昔恆河沙劫以前,有佛出世,佛名無量光。十二尊如來清淨妙法身的應化身,相繼 住世說法度眾,長達一劫之久。其最後的一尊應化身佛,名超日月光。彼佛教我修念佛三昧,這一法門譬如有二 人,其中的一位專為另一人想念,而另一人卻專忘於他。如是二人,若真的相逢了,等於不逢,或真的見面了,等於不見行同陌路。
倘若二人相憶,彼此想念,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今生想念至來生,這樣這二人就會如同於人的身形和影子一般了,永遠都不會相乖異的。
﹙研究至此,依分問佛﹕『單憑〝二人相億〞,彼此想念對方,如是乃至從今生想念至來生,這樣的兩人,就會如人的身形和影子一般,永遠都不會相乖異了嗎﹖』
佛答覆曰﹕『光靠人智以意識來念,頂多是入了八識田中為種,此〝念〞若是不能念入三昧而自他合一,要相見,談何容易。除非彼此因緣業力牽引所致,否則甭說〝今生念來生見〞,就是累劫生死也未必得見呀!念佛見佛亦當如是,念起,願發,與心繫眾生的佛,把頻道接上,此名〝念佛三昧〞。』﹚
十方如來清淨妙法身的功能,為了度化成熟眾生,而起妙用所現的圓滿報身佛,這如西方的阿彌陀佛,東方的藥師佛等,憐念眾生之情切,……
﹙研究至此,佛開示曰﹕『如是經中藏日月。三身示現已點明。』﹚
猶如母之憶子一般。若子逃逝無蹤,雖憶何為?
﹙研究至此,佛再開示曰﹕『無緣眾生不可度』﹚
有什麼用呢?子若憶母,如母憶子時一般的深切。那麼,這對母子,歷劫生生世世,都不會相違而遠離的了。若眾生心中,時常憶想著彼等的圓滿報身佛,時常念著他們圓滿報身佛的名字,若能念入三昧,現前,最遲也會在臨命終的當來,必定(能夠)見(到長得極其美好的,諸佛淨土裡的,他們自己的圓滿報身佛。當君面對面見到了您的圓滿報身佛之後,不就可以拜佛為師,而常隨佛學了嘛。如此拜佛為師般的學佛,即落實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的第八行願了,不亦樂乎?學子若能如此這般的常隨佛學,去成佛之目的也就不遠了。不必再假借其他任何法門和方便,自自然然就會得到能令彼心開意解,入佛知見的佛智了。這個念佛成佛的法門,好有一比,它如染香之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
﹙研究至此,依分請佛開示,佛曰﹕
『持名念佛以收攝心性,專注於一。淨念相繼而入三昧正定,即〝止〞-奢摩他。而能得見〝空生妙有〞之圓滿報身相,即〝觀〞-毗婆舍那。如是止觀禪那,證入如來清淨地,是親證法報應三身之〝行門〞。』﹚
我本來就是從種因之地起修的,以念佛之心,念入無生的涅槃,而得到諸佛的忍智慧之力,達到解脫生死之苦的學佛目的。如 今於此娑婆世界,攝勸念佛之人,歸於佛淨土續修之。
佛現在問我等圓滿通達佛位之法,我等無從選擇,只有都攝六根,把眼耳鼻舌身意,全部用在淨念相繼一佛的名字之上,而得三摩地三昧正定,起妙止妙觀之妙用,而達入佛知見的目的,斯為第一好的成佛之法了。
~楞嚴經卷六~
﹙研究至此,依分再請佛開示,佛曰﹕
因地起緣。果地生忍。修念佛眾。證入空境。
現前見佛。莫待當來。常隨佛學。圓滿究竟。)
諸位同學,細讀大勢至菩薩轉述超日月光佛所教「念佛三昧」一法,知有「現前必定見佛」和「當來必定見佛」這兩個不同時段的見佛。
顯然,前者能解決「明師難遇」這一學佛的難題。
自慧遠法師以降,歷代淨土宗祖師,都沒在「現前必定見佛」大法上下功夫。東土學子之所以難有成就,即在「缺乏學佛師資」這一點上,此乃極其遺憾之佛事。
兩千年過去了,身為基督徒的我,看在眼裡,痛在心裡。好吧,那就由我來給佛教徒提個醒:
貴教有「常隨佛學」一法,為何不取而用之,以利諸學子修學呢?
今夢涓涓辭里長一職,難道她要學傅娟準備選立委嗎?
若能為百姓立一好法,今生也就無憾了。對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