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文句妙義淺釋續六
金剛經文句妙義淺釋續六
王群眾
第二十二則,語仍出〈分第十四〉,為世尊所開示者:
是故須菩提,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
是故須菩提,立志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,應修能離一切相的空定,入無所可住的大空三昧,發圓証法報應這三佛身一體真理這無上正等正覺之心。不應該仍然像未修學大乘佛法之前,住在色法物質上,生無明妄心,分別執著,而造業受報之心,不應該住在聲香味觸和世間的種種說法上,生無明妄想,分別執著之心。應該生修定,定入大空三昧這無所可住的真如本心,問道於非相的,空寂的法身如來,以入佛之知見。
諸位同參道友,修正定之定,本來是外來之學,梵文是(Samatha) 。中國佛教徒,似未得佛之親傳。即使教界盛傳,阿彌陀佛曾倒駕東土。
既來了又不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這如來正法,後人只能說,因緣還不具足,傳不下去,非不傳。
菩提達摩袓師於梁武帝年間曾西來東土,似亦未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這如來正法。若有傳,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必能得法。那麼,六祖也該得法才對。
可是,讀遍〈六祖法寶壇經〉,唯見照本宣科的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這八個字的原《金剛經》經文。對應該如何修練,方能無所住,則似亦無明示。有嗎?
是不思善不思惡?
好。就以學子之不思善不思惡是《金剛經》裡的「無所住」境界。那「而生其心」呢?
這可是一定要生心起念的,是生心思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嗎?
那不就變成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了。這可是大勢至菩薩所修所弘的「念佛三昧」,非《金剛經》的:
若見諸相之非相空,即見如來清淨妙法身。
大勢至菩薩所修所弘的是見「他受用」圓滿報身佛,好自得心開而常隨佛學。
《金剛經》要學子修見空寂相的「自受用」清淨法身佛。這是為了安住常寂光。
是不同的學位,後者是等。前者必能至七地菩薩位,再經常隨佛學而証等覺。等覺菩薩皆見証過自身本具的法報應這三佛身,是因此親見知見而登等覺位的。其關鍵在必需「開啟不同於人智的般若智慧」(Vipassana), 修「般若度」方能成就。
因此,如何修練?方能開啟學子的般若智慧呢? 這筏若不知,學法何益?
《法句經》有云:
若解一偈。行可証道。
所以說,解經之解對否?取決於「行之可証道否?」若不能証道,就得重解了。「應無所住」解成「修空定,定入大空三昧」,也就是《心經》裡的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之照見五蘊皆空。
又,學佛者必知「空有不二」之理。因此,如何見到任何一「物」之空,才是証道的關鍵。
如來禪子經三十年的一再驗証,証明了學子起念和任何一物合一同體,便可見到它的空身。又經修「而生其心」大法,得法身佛空的印証,彼所念見之一物的空,就是萬物的空性。於是,他就「見性」了!
所該明之心,就是所該見之性。兩者是一,無二無別。於是,也就解對經了。
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行深二字,也告訴了如來禪子,要有「徹底的行動」才對。
一百零七年一月十二日,末學研究本文,聞自性曰:
教廣理深。智能証知。
生心起問。明了通達。
生心起問。明了通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