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學作品
1070427 因緣觀,觀因緣
因緣觀,觀因緣
中華妹
一百零七年四月二十七號,在小閣樓共修。又清想起了上次法供養Peter的事,於是問曾幫百合裝潢過她台北房子的小周,百合和音音後來如何了?小周說她不知道。
我則回答又清,前天上午,我正準備出門採買今天供佛的鮮花時,突然接到了百合從紐約的來電。她說,音音由台灣飛到紐約,她也自洛杉磯趕來了,為的是參加Peter與音音的女兒—Irene的律師授證典禮。三個人好不容易在這裡會面,希望我能在線上教Irene証如來禪。Irene成功了!
她先問眼前的一束乾燥薰衣草,是不是她?在空裡,強烈地覺受到一切都融為一體。出定問眼前的枕頭是不是她時,由於感覺沒在空裡那麼強烈,還特地求証了兩次。
後來,我引用《新約聖經》〈以弗所書4:6〉上的經文,跟她解釋了應化身一體的真理,又擷取〈哥林多前書9:19~22〉的內容,說明了〈普門品〉上圓滿報身的奧秘,她問了我一個問題:如果大家統統是「一」了,那將來爸爸如果再轉世回來,為什麼仍舊是爸爸?
我回答:那個從「一」裡,為了教有緣人解脫痛苦而回來的爸爸,是帶著爸爸的累世的記憶體和願望回來的,所以他知道他的使命。
因為她很喜歡看書,我也介紹了兩本有關的書籍給她。告訴她以後若有問題,可以用line聯絡。
又清露出了欣慰的神情,環顧四周後問大家:「還有人有問題嗎?」
「有,我!」小周說:「上次共修,大家成功地度我叔叔到佛國後,我的感冒好了。可是很奇怪,我的聲音還是這麼沙啞,就跟他生前一樣。我想請佛給個醫方明。」
「那是妳身邊的磁場引起的,很多眾生希望妳唸〈藥師咒〉。」又清覺受後說。
「我天天都唸耶!」小周不解地說:「每晚我下樓去健走時,都有唸。走半小時就唸半小時,走一小時就唸一小時。」
「不夠!眾生需要的,遠大於妳給的!他們是來提醒妳,給法讓他們成就!」
又清繼續說:「妳求醫方明,佛還是慈悲地給了一帖:香菜加冰糖,泡熱水服用。」
「噢,我的天呀!臭菜!」最怕香菜的小周驚呼了一聲。
「切碎效果更好喔!」又清補充道。
小周哭笑不得地問:「可以光喝水,不吞香菜嗎?」
「可以。這是在破妳的無明、分別,和執著。」又清答。
「不如,我們現在來唸七遍〈藥師咒〉吧!」我提議。
大家唸了不只七遍,停下來之後,又清說:「唸了幾遍,我就入定了。定中,我見到了小周的叔叔。他笑得好燦爛,熱情地呼朋引伴,告訴那些朋友們,他的姪女小周多棒!所以小周,是妳叔叔幫妳牽的緣,希望妳修功德。妳唸的量,要超過妳叔叔牽來的緣才行。」
「另外,」又清繼續說:「中華妹今天供的水果是:木瓜、哈密瓜,和香蕉。水果佛開示:
木訥言拙似呆瓜。
哈哈一笑覓良瓜。
相信一法隨緣教。
因緣觀,觀因緣。
「這幾句話,是給研華的答案,亦是給我們的教化。第一句是說,講不出『一』來,言拙於法,感覺很木訥,就似呆瓜一樣。事實上是我們太過嚴謹了!」
「若換用輕鬆自在的方式,去看事情、過生活、反而會覓得最適合的法門,得到最好的結果。例如你們問問題,我如果用哈哈一笑的態度,即會冒出與你們最相應的答案。」
「身心靈全然相信,『一』是最好的法門,言行舉止皆合乎『一』,佛自會牽緣熟的人來結緣。不必擔憂、掛念應去教誰。」
「因此,今天水果佛的結論就是:『因緣觀』,要我們勿攀緣。而更重要的是『觀因緣』。若因緣成熟,接引對方,將不費吹灰之力。」
又清分享完水果佛的開示,小周向大家道謝和她一起唸〈藥師咒〉後,就先回去了。
又清說,小周討厭吃香菜,連中華妹做的炒麵,她都要先把香菜挑出來後才吃。而她要求治聲音啞的醫方明,佛卻偏偏這樣開示,這就是在考她!
聽又清這樣講,我也想到我的問題:自從我記錄並上網分享共修的內容後,即不斷受到同修們的交相指責。罵我雞婆多事者有之,誤解我貪功德者有之。認為我文尾的請佛開示或總結,乃多此一舉、喧賓奪主者有之。批評我根本不想共修,僅像個採訪的記者有之。斷言我記錄的文章與事實不符,因為每篇末尾,全刻意營造出一種皆大歡喜、不實的結局者,亦有之。
甚至我在記錄時,當場叫我這個不要記錄,喝斥我那個不准上網的,更有之。曾嚴重到讓我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,至今陰影仍在。當這些同修也在場時,有段期間我連舉筆都有障礙。
雖然我很想告訴這些老、新般若們,一場法會不易,我純粹只是惜法,願佛的珍貴開示流傳下來而已。至於文尾的請佛總結,那是參加「集體創作」。因為王老師期許每篇文章,均有多人複証,以收客觀之效。而皆大歡喜的結局,正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他方世界眾生,給我的覺受!
但終究體會到因緣如是,強求無益。所以,當佛要我把介紹三佛身一體,與又清相關的文章,整理出一份來給研華看時,我的反彈會如此之大!
若我輕鬆以待,進退隨緣,便不會這麼難過了。這是我的執著,也是我必需突破的瓶頸。因緣觀,觀因緣。想通了,也就自在地放下了!
真心試煉,如實無畏,隨緣示教,暢所欲錄。
一百零七年四月二十八日,打字至此,聞心佛開示曰:
真性隨順。人智難測。
如心所示。圓滿一願。
群眾註:
吾人的真性是無所不知的大導師,然為了引導來者入佛知見,會隨順其程度,而有不同的開示。無論所示的內涵為何,仍是人智難測的。
此所以,宜多方思考真性之慈悲,以導正所知所見,回歸於「一」的宇宙人生!